
NEWS CENTER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抉擇。
當“生態文明”理念第一次提出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中國之治的高與遠。從歷史的長期的緯度來看,生態環境是無法替代的自然資產,也是人類社會繁衍壯大的基礎支撐。中國雄踞東亞大陸,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綠水青山大國”和“生物多樣性大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地理環境豐富多彩,給經濟社會發展以豐潤的機會和廣闊的回旋余地,生態環境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財富,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渾厚載體!
本文就“化工之母”純堿工業面對的世紀大考、歷史責任,就生態文明理念下純堿工業綠色發展之路進行探索,探索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下如何對產業弊端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純堿工業發展路徑提出明確的校正意見。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明確指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和倒逼作用,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生態環境部門心中的‘國之大者’。
純堿工業面對的世紀考題
純堿,化學名稱碳酸鈉(Na2CO3),是重要的基礎原料,廣泛運用于工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中。
制備純堿的技術有三種:一種是氨堿法制純堿,由比利時人索爾維研制,又名索氏制堿法;另一種是聯合制堿法,由我國的侯德榜先生研制,又名侯氏制堿法;再就是天然堿加工純堿。目前,國外純堿主要采用天然堿加工工藝,國內因天然堿儲量限制,主要利用海鹽、湖鹽和井鹽為原料,采用氨堿法和聯堿法生產純堿。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堿法、氨堿法、天然堿法三種生產方法生產純堿的國家。聯堿法方面,以永利(天津堿廠)為代表的企業基本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綠色發展,是目前我國純堿生產的骨干;井鹽利用方面,以江蘇井神為代表,已經實現了“井下循環鹽—堿—鈣聯合生產”全流程零排放,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但以“氨堿法”工藝生產純堿的企業,如八十年代投產的海化、三友、連云港及新世紀在青海德令哈建設的幾個大堿廠,卻面臨著大量“廢液廢渣”無法處理的巨大壓力。在國家環保政策日趨嚴格的態勢下,全國1500萬噸以“氨堿法”工藝生產純堿的企業,每年將1.5億立方米的廢液廢渣排向祖國的大好河山,污染物規模之巨、隱患之大、影響之重、已經成為中國純堿工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也被稱為中國純堿工業的 世紀難題。
這一世紀難題是由“氨堿法”工藝缺陷造成的。雖然“氨堿法”一次性投資少、工藝設備簡單、生產平穩系數大的,但其最大的缺點就是每生產一噸純堿,要排放10噸廢液廢渣。氨堿法這一致命的缺陷造成的是無解的死局:不到2000元一噸的純堿,無法承載處理10立方米廢液廢渣高昂的成本。
"中國純堿工業布局始于渤海灣。”隨著幾大堿廠的建設,渤海,成為最早接納純堿生產廢液廢渣的`儲廢池。純堿廢液廢渣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作為白泥的碳酸鈣,無毒無害,僅對灘涂造成覆蓋“污染”和視覺影響而已,因而純堿廢液廢渣被大量被排放到沿海灘涂。后因長期排放,達到了無地可排、泥滿為患的境地。沒辦法,企業開始在海里圍堰,向內排放廢液,使廢液在池內固液分離,清液溢流入海,廢渣留在堰內。 清液雖然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高,但其堿性較強,在溢流口附近造成海水PH值升高,對海洋生物的生長造成一定影響;圍堰內的廢渣長期存放,對環境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一旦圍堰垮塌,后果非常嚴重。如山東某純堿廠渣場北渣池護坡某年發生潰泄,大量液體堿渣泄漏。堿渣奔涌越過500米外公路,潰泄的黏稠狀堿液堿渣奔涌如洪潮一般,侵蝕了路邊的房屋,沖走路面的車輛,淤積處過人膝蓋。廢液又污染了江河湖海,并使港灣淤塞。
唐山三友化工廢渣堆占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6400多個籃球場的大小,并且廢渣堆與渤海已經融為一體,排出的污水讓周邊的海域變成了死海,嚴重污染環境,導致無魚生存。據當地養蝦的工人說,這樣的水根本就沒辦法放養蝦苗,一放就死,因為蝦苗經不起這些污水。當地的漁民說,原來這里的海有很多種生物,比如說海紅、哈喇等等,現在都死完了,再也找不到這些以前很平常見的物種了。
連云港堿廠30余年排放的廢液廢渣,致河道污染成"天河"奇觀。原大港路北側的數千畝灘涂濕地,原本可見鳥翔魚戲場景,如今數平方公里水道里蓄滿藍綠色工業污水,白色沉淀物在陽光下十分刺眼,遠眺一片蒼茫,恰如銀河落地,"天河"奇觀一說來源于此。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發展”帶來的后果無人能夠承擔。
放棄環境的發展必將帶來無法承受的結果
中國純堿工業生產企業在巨大的環保壓力下由沿海向西部轉移,但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如何承載轉移而來環保的壓力!在三江源之地,又有數百萬噸級的大堿廠采用“氨堿法”工藝建成投產。
青海是"三江之源”,也被稱為“中華水塔”、"中華之肺”。保護“中華水塔”"中華之肺”,于中國而言,意義不言自明。
“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2021年3月7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以一個“重大責任”、一個“重大使命”對青海提出最新要求。
三江源,孕育滋養著中華乃至亞洲文明。
高層關注的地區,正是“氨堿法”純堿聚集之地。這一聚集地,就是青海德令哈。
德令哈”在蒙古語里的意思為“金色的世界”,是青海海西蒙古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曾幾何時,圍繞海西州豐富的鹽資源和石灰石而爭先恐后建造起來的大型純堿廠,就高高坐落在“中華水塔”之上。
在距離青海德令哈市西南方向約50公里的戈壁灘上,一個一眼望不到邊的“廢堿白湖”在茫茫戈壁中顯得格外扎眼。這個廢堿“白湖”是由純堿生產企業排放的廢堿、廢液、廢渣所致。
每年幾千萬立方米,已經累積到幾億立方米,這個充斥著廢堿、廢液、廢渣的湖泊,早先排入的廢堿、廢水因長期晾曬、蒸發,已經有部分湖面干涸,而遠處的白色廢堿湖卻一眼望不到邊。每當風刮起,漫天白色浮塵便彌漫而起------
這些廢液廢渣像達摩利劍一樣懸在中華水塔之上,如果不加以處理,長期任由其排放下去,可能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會嚴重影響到“中華水塔”的安全。
據到過現場人員講,這些白色廢水與一般的化工污水相比較為黏稠,在戈壁灘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目測數千畝的“白湖”。是企業違規亂排嗎?還是當地政府、環保部門不作為?答案均是否定的!多年來,海西州政府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研究出臺《海西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試行)》《海西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海西州新環保十三條措施》等地方性法規和政策舉措,并嚴格督察落實;企業也建圍堰、修河壩、改設備,調工藝,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廢液廢渣的排放規模。原來造成一切后果的是“氨堿法”制堿工藝!后天的努力,無法改變工藝先天的不足,“氨堿法”生產純堿企業,成為中國純堿工業一塊治不好的傷疤。
“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就不宜發展產業經濟,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淘汰“氨堿法”工藝,是中國純堿工業綠色發展的必然抉擇
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要徹底解決“氨堿法”污染問題的根本是徹底淘汰該工藝。因為“氨堿法”企業采取的所有改進措施都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
如位于新塘的廣東某堿業公司因為污染問題曾多次遭到周邊群眾的投訴,該堿廠改變排放方式不能解決問題。青海和渤海灣、萊州灣的企業都在探討提取廢液中的碳酸鈣、氯化銨,探討利用固廢加工石膏,但處理量微不足道,改變不了根本狀況。連云港市下定決心搬遷連云港堿廠,搬遷后產能不變,由氨堿法改為聯堿法,總投資近40億元。但專業人士提出:江蘇計劃2022年砍掉90%化工廠,只留不超過1000家化工廠,怎么會批準這樣的低效化工項目。
2020年6月16日,工信部印發的《純堿行業準入條件》予以廢止,預示著除天然堿加工純堿做為綠色化工的代表列入鼓勵項目外,其它純堿項目則不再審批建設。這是面對純堿產能出超、“氨堿法”純堿工業污染采取的重大舉措。為此,建議國家要積極采取行動,對采用“氨堿法”生產純堿的污染企業,應提出明確的退出政策;行業組織要制定純堿綠色發展標準,對純堿工業的生產方式做出合理調整:環保部門要按照引導和倒逼的要求,制定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嚴格考核、嚴格督查,對達不到排放標準的,對威脅重要生態地區的、對嚴重影響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的企業,要堅決關停,有序退出。
截至2020年底,我國純堿年產能約 3340 萬噸/年,“氨堿法”純堿年產能為 1530 萬噸。鑒于目前中國純堿產能出超30%的實際情況,"氨堿法”純堿的逐步退出,對中國純堿市場供求平衡影響不大。內蒙古阿拉善發現了10億噸級的天然堿礦,可連續50年向市場提供千萬噸綠色純堿產品,這也為逐步淘汰“氨堿法”純堿提供了歷史機遇。
加強環境保護是發展所需、民生所盼。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進一步安排部署。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加強環境保護可能給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壓力,但這種壓力并非源于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而是源于這些地方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推動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另一方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或多或少的污染,要徹底整理環境污染也總是需要占用一定的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進一步的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高瞻遠矚的指導思想,要求我們正確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系,堅持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個方面同時發力、相向而行,實現兩者有機融合、良性互動。中國化學工業在崛起的發展中,始終沒有忘記中國的責任和歷史擔當,相信,中國純堿人一定會維護大局,做出有利于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正確選擇!
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斗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企業家應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相信,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氨堿法”純堿生產企業一定會未雨綢繆、早做準備;顧全大局,舍己為國!(來源:澎湃媒體, 作者:北京創新學會理事 李沐陽)
聲明:
1、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進行的操作,風險自負,與本網站無關。
2、凡本網站注明“來源:XXX”的,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